航行於生命之海

你可曾有過這樣子的感覺:生活像漩渦般捲得你七葷八素,你在海裡精疲力盡地掙扎求生,卻怎麼樣也抓不到一片浮木。你載浮載沉、幾近滅頂,渴望著風暴過去,好讓你能重新看見自己身在何方、要往何處。可是風暴卻好像永無止盡,你感覺自己就要四分五裂......

這篇波濤洶湧的大海就是你的心,心之海洋將你拋上拋下,使你整日不得安寧。也許你會說:「我早就知道了呀!只要讓心平靜、心如止水就會快樂了嘛!」但如果我問你,這個心在哪裡呢?是長在你胸腔偏左、砰砰跳動的心臟嗎?是你喧嘩不已、捉摸不定的大腦呢?還是更虛無飄渺、只有靠神通感應才得感覺到的靈魂呢?

書本上有各式各樣對「心」的說法,卻很少有人能說到最靈犀一點的竅門。我們汲汲營營,美其名曰精進自我,陷入了頭腦的把戲而不自知,學了一堆大道理卻還是不快樂。那是因為我們忘了回到自己身上來尋找。心,是確實存在於我們身上、又可以說不在我們身上的事物。有別於學校的教導、也有別於我們一般的想像。心是一套龐雜且特別的運作系統,說難不難,說簡單又不簡單。

所以這個「心」到底是什麼呢?

海洋1..jpg

「心」,就是你的「注意力」!

你「注意力」在哪裡,你的「世界」就在那裡...。

讓我們從三個佛教經典故事來談起:

《華嚴經》中記載,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解脫之道,終於在看見夜空明星後頓悟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而不證得。(奇妙!奇妙!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其實都有佛性,卻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展現出來)」佛性指的就是我們的內在靈性,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論的「心」,但是心有位置嗎?

第二個故事是禪宗著名故事「拈花微笑」中的段落,故事中世尊要傳衣缽予摩訶迦葉時說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其中的「吾有正法眼藏」指出了佛性的位置,在這裡先賣個關子,我們在稍後的章節中會深入剖析這個故事。

最後,《六祖壇經》中,五祖傳法給六祖時:「祖以袈裟遮圍,不令人見,為說《金剛經》,至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,惠能言下大悟: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遂起祖言: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』」心外求法,即是外道。五祖用袈裟遮圍來暗指身體才是佛性的所在,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則是告訴我們:當沒有執念、沒有想像時,那生來就是清淨、不生滅、具足且不動搖的佛性就會顯露出來。

「佛性」與方才討論的心有什麼關聯?我們又為什麼需要去找回祂?很遺憾地,在這裡無法用筆墨形容這個體驗,就好比世界上沒有文字能形容你登上高山山頂,在那一刻所產生的所有感受。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空談,說著很多你似乎聽得懂但是做不到的事情,然而生命不能往外尋找,只能向內探求,讓你發現神所為你預備好、在出生那刻就已交給你的一切。守靜課程正是為了協助這個發現而誕生。

在接下來這本書中,你「不會」看到人生的道理、沒有鬼怪精靈影響你的人生、沒有上師的智慧開示、沒有神將恩典和救贖。你會看到一系列方法,協助你回到自己的身體、看見自己的思緒。你會看到一個嚮導指引你的道路,鼓勵你前進、

在困難時協助你。但你會自己完成你的道路,你會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沿途的風景,你會知道,內在的轉變並不是因為你學到了什麼、有人告訴了你什麼,而是因為你在自己心中發現了神所給你最珍貴的禮物。

方法不是用來記誦,而是用來練習的。你所擁有的力量,與我、與每個人的一樣多。如果你願意,踏上道路吧!回到神所賜與你的家,只要你願意對神敞開心胸,祂所回報你的比任何人都要多!

 

封面02.jpg封面03.jpg

定價:240元


守靜課程 FB 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jh0736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哲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